翻箱倒柜找卡带时总会被那些没拆封的3DS游戏硌到手,机器里常年插着的除了猛汉就是宝可梦。今天这份3DS冷门游戏排行榜就是为那些积灰的卡带准备的,有些作品甚至能在二手市场用奶茶钱换到,但它们带来的快乐可比珍珠奶茶持久多了。
被埋没的创意试验田
①《箱子男孩》系列用几根黑色线条搭出整个世界,主角是个会不断复制自己的纸箱人。解谜关卡设计得像俄罗斯套娃,每次觉得已经摸透机制就会出现新变种。任天堂在这款小品里塞进的创意浓度,比某些3A大作的过场动画还密集。
②《节奏怪盗R》把巴黎博物馆变成音乐节现场,主角偷艺术品时要跟着贝多芬旋律按按键。游戏里所有NPC都会突然跳起来群舞,连蒙娜丽莎的画像都跟着节奏晃脑袋。这种荒诞感让人想起早期日式游戏的黄金时代。
③《立体绘图方块2》表面看是数字解谜游戏,实际在教我们用数学公式捏手办。完成后的恐龙模型会360度旋转炫耀细节,那种成就感堪比第一次在《我的世界》造出像样的房子。
类型杂交的奇妙产物
《勇气默示录》的战斗轮盘系统让回合制有了赌桌的刺激感,职业搭配比自助餐选择还丰富。每次觉得已经找到无敌组合,下个BOSS就会用机制杀教我们重新做人。
《幽灵行动:影子战争》把战术棋盘塞进掌机,角色移动时枪械碰撞声像在敲打铁皮罐头。育碧在这款作品里证明了他们也能做出需要动脑子的游戏,虽然销量证明玩家可能更想要无脑突突突。
《极限脱出3》开场就让玩家选择锯掉谁的胳膊,密室逃脱环节的数学题难度堪比高考压轴题。打越钢太郎在这部收官作里把所有脑洞都倒了出来,剧情反转多到需要准备降压药。
被低估的视觉实验
《波奇与毛线猫》用毛线材质构建整个世界,NPC都是会走路的编织玩偶。游戏里连爆炸特效都是毛线团散开的模样,这种统一感让某些虚幻引擎大作显得像素材拼贴。
《滚动西部》把塔防游戏变成转盘寿司,我们要用手指划屏幕让牛仔在旋转的城镇里跑动。敌人来袭时整个画面会像老式投影仪那样抖动,这种土味特效反而比4K贴图更有记忆点。
《攻击小子》用八位机画风还原特摄片质感,像素怪兽被击败时会炸成彩虹色马赛克。游戏里藏着五十多种形态各异的机甲,收集过程像在考古发掘八十年代玩具箱。
语言从不是障碍
《大合奏》把3DS变成口袋音乐厅,下载曲包里甚至有人上传《权力的游戏》主题曲。虽然看不懂日文菜单,但跟着波形图按按键就能还原《欢乐颂》的感觉很奇妙。
《来吧!动物之森》美版叫《新叶》,但玩日版才能赶上最早的季节活动。游戏里村民说话的拟声词比台词更重要,反正没人会认真阅读小动物那堆废话。
《雷顿教授VS逆转裁判》的法庭环节需要同时运用侦探和律师思维,语言障碍反而让推理过程更有实感。卡普空和Level5在这部作品里证明了好的玩法设计能跨越文字隔阂。
被时代遗忘的联机乐趣
《交换日记》在智能手机时代显得像个出土文物,但用手写笔慢慢画涂鸦的感觉比发朋友圈真诚。游戏里那只总偷吃零食的信使猫,现在看简直是数字宠物概念的绝唱。
《朋友收藏集》能通过擦肩通信交换虚拟形象,当年在漫展蹲守一天能集齐二十种发型。现在打开机器只能看到2014年某个陌生人留下的微笑表情,那种时空胶囊般的体验再难复制。
《坦克对战》用AR技术把客厅变成战场,需要真的绕着茶几跑动来躲避炮弹。这种笨拙的体感操作反而比VR设备更有派对游戏的胡闹感。
有些游戏生来就该冷门
《丧尸U》移植版证明了有些创意只适合特定硬件,用3DS摇杆瞄准丧尸像在用汤勺挖隧道。育碧还是没搞明白,不是所有第一人称视角都适合塞进掌机。
《汽车总动员2》改编游戏里有比电影更复杂的升级系统,但谁会认真给板牙改装氮气加速装置。迪士尼似乎觉得所有赛车游戏都必须有零件收集要素。
《钢铁机师》试图在掌机上复刻机甲战斗模拟器,结果操作复杂到需要外接键盘。游戏里那个要同时按六个键才能启动的驾驶舱,简直是行为艺术级别的设计。
这些游戏或许永远等不到重制版,但值得我们在电池老化前再启动一次。
那些藏在卡带里的奇妙体验,比游戏成就列表上的数字更接近娱乐的本质。当3DS的上下屏最终熄灭时,至少我们没辜负那些开发者偷偷塞进的温柔彩蛋。